期刊简介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全国各地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神经科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人员切磋技艺、交流学术经验和更新知识的园地。辟有论著与学术交流、短篇与病例报告、综述、专题讲座、专刊评价、临床药物治疗、会议(座谈)纪要、临床病理(病例)讨论、技术信息、新药新仪器、新书介绍及国内外学术动态等多个栏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出版部门: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047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402/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4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172.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 杂志名称: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0478
  • 国内刊号:42-1402/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第3期文章
  • 线粒体脑肌病1例诊治经过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结合文献对线粒体脑肌病的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表现为头痛、抽搐、卒中样发作,曾被误诊为癫(癎)、颅内感染、脉管炎和脑梗死,经乳酸运动试验、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确诊为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结论线粒体脑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诊断困难,全面掌握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病理知识,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占克斌;高波廷;徐金枝;郝又国 刊期: 2007- 03

  • 90例青年人脑出血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出血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0例15~44岁的脑出血患者,分析其发病原因、出血部位和危险因素.结果病因为高血压病32例,动静脉畸形13例,白血病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动脉瘤3例,Moyamoya病3例,脑静脉血栓形成3例,脑肿瘤3例,其他3例,原因不明21例;出血部位分别是基底节出血32例,脑叶出血24例,其他部位出血34例;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35.6%)和高甘油三酯......

    作者:陈红;杨明秀;周莹 刊期: 2007- 03

  •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GDC栓塞23例患者共动脉瘤25个,其中17个为后交通动脉瘤,4个为前交通动脉瘤,4个为大脑中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2例,Ⅳ级2例.结果25个动脉瘤全部成功栓塞,随访3~30个月无再出血.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

    作者:是明启;王玉洲;邵春香 刊期: 2007- 03

  • 颈内静脉血浆ET、NO变化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兔全脑缺血再灌注(I/R)期间颈内静脉血浆ET、NO的动态变化及它们与脑I/R损伤的关系.方法取清洁级家兔24只,随机分A、B、C3组,每组8只,缺血15min后分别再灌注30min(A组),2h(B组)和4h(C组),C组在缺血前15min(I0)及再灌注30min(R1)、2h(R2)、4h(R3)4个时点、B组在前3个时点、A组在前2个时点采颈内静脉球部血样分别测定ET、NO及计算E......

    作者:夏瑞;杨光;刘先义;夏中元;卢娟 刊期: 2007- 03

  • 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52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缺血组、3-硝基丙酸预处理组、3-硝基丙酸预处理+5-羟癸酸盐组,并观察各组脑梗死体积和线粒体标志酶活性变化.结果与缺血组比较,3-硝基丙酸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自(22.89±6.97)%减至(9.68±2.05)%],线粒体标志酶活性明显增高......

    作者:黄仁彬;陈晓岚;姚晓喜 刊期: 2007- 03

  • 甲钴胺对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钴胺对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脑科中心住院的急性脑梗死伴高HCY血症患者80例,并随机分成甲钴胺组和对照组,采用酶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甲钴胺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甲钴胺能有效降低急性......

    作者:杜飞;李涛 刊期: 2007- 03

  • 采用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

    目的探讨采用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Rothwell对TIA的ABCD评分标准,测定103例TIA患者的评分和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1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4分的TIA患者有2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8%;评分5分的TIA患者有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0%;评......

    作者:朱立菁;孙家兰;辛晓瑜;傅毅 刊期: 2007- 03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TOAST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临床上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比较容易,但在病因诊断方面比较困难,目前国内外尚缺少通用的病因诊断标准.TOAST(Trialoforg10172inacutesroketreatment,TOSAT)亚型分类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分类标准,该标准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

    作者:王志宏;韩仲岩 刊期: 2007- 03

  • 缺血预适应的神经保护机制

    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是指1次或多次短暂的缺血事件发生后可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减轻后续严重缺血事件引起的损伤,这种现象亦称为缺血耐受(ischemictolerance,IT).该现象是1986年Murry等在心肌组织中首先发现[1].之后,人们发现脑、肝、肾及小肠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在过去的10余年中针对脑缺血的预适应现象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婵姬;陆正齐 刊期: 2007- 03

  • 枕大神经痛封闭与口服药物疗效对比分析

    枕大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支配的范围内(后枕部)一侧(少数为双侧)的疼痛,其病因通常包括枕大神经或上颈髓神经根炎症、外伤、颈椎疾病、颈髓肿瘤的压迫等,以受风寒、感冒所致的枕神经炎多见.发作时患者感后枕部或颈上部一侧或两侧如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持续性疼痛,可因头部活动、喷嚏、咳嗽诱发或加剧,患者不敢抬头,迫使头颈部处于伸直位置.在发作间歇期部分病例仍有钝痛.枕大神经的痛点位于乳突与第一颈椎之间的风池穴......

    作者:李燕燕 刊期: 2007- 03